首页>热点 > >正文
向着美好生活飞奔的楼纳进行曲
2023-07-03 20:52:24来源:天眼新闻

沿兴义市环城高速至楼纳连接线出站,高速路基上一行方块字大标语映入眼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资料图)

标语对面,楼纳村峰峦叠翠、沃野映绿,楼纳河两岸的寨子掩映在绿树丛中。于这静谧和谐的图画里,却有挖掘、碎石、装修、打铁等建设的声音隐隐入耳。等候在村口的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带着歉意告诉记者,党员同志们都到点上“四看”去了,由他担当我们的“向导”。“咱们就从河头寨开始,沿河岸走一圈,看看新进展、新变化。”陈再安说。

小院里有新天地

楼纳河从河头寨发源,穿过小村蜿蜒往西流向马岭河。

寨子被河流分为两半:南岸,两条规划建设的美食产业街、民宿体验街已具雏形,部分建筑设施正在加紧收尾施工,部分店铺已开门营业。

游客走过楼纳河观光步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摄

北岸一座小石桥连接小寨,于枝条间可见寨中部分房屋正在做外墙装饰。石桥过去是开阔的玉米地,桃李树正果实累累。余光瞥处,见桥头立一双门院落,一辆保时捷小轿车停在门前。

入院,别有洞天。主人吴鹏兄妹与友人正在院子里品茗聊天,占地3亩有余的院落绿植葱茏,集书吧、茶室、手工体验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体验馆,拥有20间套房的民宿体验区,以及厨房、餐厅等已基本完成建设。

“就等一个满意的名称,就可以挂牌营业了。”48岁的吴鹏多年来辗转于昆明、兴义等地,运用自己所学的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创业。如今受到家乡发展的吸引,他与分别在全国各地创业的其他几位手足一起投资1000多万元,在自家的老屋基上建起了乡村民宿。作为乡土人才,吴鹏还受家乡邀请为乡村旅游规划献策出力,他自己乐于参与,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

正在改造成民宿的农家院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摄

他的好友、来自香港的王宝华先生已居住于此并游历黔西南一年有余。“全国所有地级市我都到过,全国2800多个县级单位我到过2300多个。”王宝华打开手机里的中国地图,他到过的地方用五角星标注,密密麻麻的足迹止步于楼纳。“冬暖夏凉,山川秀丽,风情浓郁,宜居宜业。”他用几组词汇表达自己对楼纳的喜爱,并表示余生将以此为主要休憩地,努力成为楼纳村的一员。

“我们村已成为国家首批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河头寨是我们乡村振兴的核心示范点,全寨96户群众正在加紧建设或改造民宿。”陈再安说,乡村建设和发展不断吸引人才返村创业,像吴鹏兄妹这样比较有成就的返村创业人才已达200多人、个体户56人,“群众以各种形式参与楼纳建设,推动楼纳发展,大家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干劲大得很。”

河两岸有新产业

山脚下,新寨宽阔的大田坝子热闹非常。10多台挖掘机正往来奔忙作业,村民们正分段修建灌溉渠,几位村民在最后的两块水田里加紧插秧。作为黔西南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点,这1200亩农田将作为全州农业生产的“粮仓”样板。

工程管理员、68岁的村民王茂学站在公路上“遥控”指挥。过去很多年,王茂学为谋生而“闯荡江湖”,泥水工、计件工、临时工都干过。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房屋建成了别墅式,“老了还有工作,每个月还能领四五千元的工资,高兴得很。”

自农历四月初六举办开秧节活动以来,楼纳村3000亩农田应播尽播。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秧苗就插到哪里。秧苗郁郁葱葱,长势正劲。

游客在楼纳村大冲组村道上赏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顺河流而下,至紫薇花盛开处,是一段长1314米的观光步道,从外地前来游玩的游客三三两两,或于浅水嬉戏,或热热闹闹拍着视频、发着抖音。这里已成为楼纳村又一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岸边的一片草地上,聚集着百余只正在觅食的羊群。他们的主人、47岁的村民刘海军正专注割草。草嫩且肥,是圈舍里5头猪最爱的好食材。最多的时候,刘海军每年养羊200多只、养猪20多头,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为了保护耕地,他拆了部分圈舍,正在寻找合适地点重建;受到市场影响,他的20多头猪出栏后尚未补充仔猪养殖。“农村人嘛,文化不够,没得其他办法可想,只有挣劳力钱咯!”刘海军很谦虚地表示,找到合适地块后,他想把养羊规模扩大到1000只、养猪保持20头以上,“别人都在挣大钱,我也不能跑得太慢了。”

肉眼可见,生态向好。十二年前,楼纳村森林覆盖率为57%,现在已经达到76.4%,并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村已有5户人家瞄准好生态和旅游业发展规模养殖,牛、羊、猪、鸡等生态畜禽很受周边市场欢迎,并已逐步形成特色餐饮产业。

村道上有新气象

夕阳西斜,村办公楼旁的环村道上,摩托车、小轿车、小货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清晨6点出门,傍晚7时归家,楼纳村的村民们陆续回家了。

陈再安站在路旁,向回家的乡亲们打着招呼、致以问候。

在清水河镇搞建筑的熊光林夫妻俩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今天又有200多元稳稳入账,脸上的笑容止不住。最近几年来,夫妻俩收入完全没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年务工收入10多万元;

34岁的陈天友驾着小货车从义龙回来了。过去他在外省打工做模具,现在返乡做水果生意,月收入达12000元以上,他觉得很满意;

59岁的王德江夫妇驾着别克轿车从义龙回来了。“马上就可以领养老金了,我除了养老金,现在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完全就是意外收入。”王德江由衷地开心,他说,一年至少有半年可以挣这种“意外”之财,睡着都能笑醒;

36岁、已经当上小老板的李祖云驾着他的大众小轿车从兴义回来了。陈再安问他每月能挣多少,他很谦虚地答:“不多,几千万把块。”“你骗人哦!”“那就一两万嘛!”李祖云狡黠地笑着。问到将来有什么打算,他爽朗地答:“打啷子算哦!我才30几岁,人生还长得很,先干着再说。”

“我们老百姓都谦虚得很,工资一万的,他给你说3000;年收入10万的,他给你说两万。你看村里家家户户别墅式的楼房院落,哪里是收入两万能建得起来的!再看家家户户的小轿车,哪里是月入3000的人开得起的!”陈再安笑着说。

说着话,党员干部们也陆续返回村办公楼。“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5月8日来到我们楼纳村考察时,希望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陈再安自豪地介绍,当年的5月8日,正是农历四月初六,这个日子从此成为楼纳村的“开秧节”,楼纳村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创新党员干部“四看”工作法:一看组织生活会到没到,二看为老百姓办实事办没办,三看带头示范干没干,四看攻坚克难上没上。进组进寨,还有民生“四看”法:一看“两业”稳不稳,二看钱袋鼓不鼓,三看楼房高不高,四看发展好不好。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奋进、比学赶超,用实干实绩回报党中央的深情厚爱。

坚持党建引领,楼纳村守好耕地红线,“旱地花果草、水田花菜稻”,切实保住“粮袋子”;通过积极务工或创业鼓起“钱袋子”,村里富裕奔小康的人家越来越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生态越来越好,花卉、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业蓬勃兴起。全村5000余人口,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7万元。

一天一个小变化,一年一个大变样。今日楼纳,正响彻着一首向着更加美好生活飞奔的进行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何涛

三审 庞博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