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最满意的工作永远是‘下一个’”
2023-05-26 18:26:28来源:深圳商报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采访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量子极限传感方向负责人、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所长刘骏秋的那天,深圳大雨滂沱。他赶到采访地点的时候,手里还拖着一个行李箱——他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连家都没回就“无缝衔接”地进入下一个工作。“的确很忙碌,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想着自己今天又会有新的科研进步,我的心情依然充满了兴奋和期待。科研之路充满挑战,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刘骏秋说。


(资料图片)

热爱,被刘骏秋看作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质。也正是因为热爱,他说:“我希望在深圳,不仅能做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更能实现从1到100的应用落地。你问我最满意的工作是哪一个?那永远是‘下一个’!”

助推深圳量子信息科学走向世界前沿

光损耗是光芯片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刘骏秋所做的研究“非常技术”,是通过不断提升微纳加工的精准控制,从而把芯片上的光损耗做低,并在此基础上同时实现多种复杂的功能和应用。2020年7月15日,《自然》杂志介绍了他和同事在光芯片上实现高速声光调制器的技术突破。2021年7月2日,《科学》杂志又介绍了他和同事在异质集成光芯片频率梳技术实现的突破。至今,刘骏秋在光芯片上的成果十次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激光雷达、光计算和光通讯等。

加盟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后,刘骏秋的工作重心偏向了量子信息科学。他表示,深圳将量子产业定义为要大力发展的“20+8”产业集群之一,是大有可为的“未来产业”,这一点让他对于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我希望带领团队,利用我们在集成光学和光芯片上的创新技术,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一些突破,助力深圳的量子信息科学和产业大力发展。”刘骏秋说,“我们还同时在研究新型片上量子光源,希望在量子探测和计算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实现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能耗更低的光芯片信息处理系统,更适用于室外的可移动端甚至空间科学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多来,刘骏秋的工作可以用“紧锣密鼓”来形容。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划——“我希望在原始创新的某些技术指标上能做到世界第一,在技术应用上也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用中国原创的技术去引领世界。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我希望能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来源于每一代科学家都比上一代做得更好,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在科学成就上能超过我。”同时他自豪地说道,回国之后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未来会有多篇国内完成的高水平工作陆续发表。

目标高远,所以脚步愈发坚定。刘骏秋说,自己今年32岁,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明白了自己这一生想要做什么”。“这几年,我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科学的追求,来自于一种使命的召唤。所以每天面对科研上的挑战,我充满斗志。”

有热爱有耐心有勇气,就是“最美”

在刘骏秋身上,洋溢着一种朝气,似乎永远精力充沛,永远自信满满。但是他说,曾经的自己也在科研道路上有过彷徨、犹豫和沮丧。能蜕变成今天的样子,是因为有三件事让他“醍醐灌顶”。

刘骏秋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但是毕业后在申请心仪的欧美高校研究生项目时经历过多次挫败。他在采访中说,“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低落,不理解为什么我一直无法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后来是我的姑姑一句话点醒了我——‘你那么在乎别人的想法,对于质疑的第一反应是辩解,这说明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刘骏秋突然明白,弱者才会尝试用语言让别人承认自己,真正的强者会苦练内功,用行动和成绩让怀疑噤声。“所以后来,我变得非常专注,也非常耐心。我知道,只有把心思专注在学业和工作上,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这些成绩就是对质疑的最好回应。”后来,刘骏秋以专业第一名、平均绩点近乎满分的成绩在德国取得硕士学位,并获得最高毕业荣誉。而他在瑞士完成的博士论文也获得了当年全校最杰出的博士论文奖,是当年全瑞士最出彩的博士论文之一。

回国前,就职业发展和规划,刘骏秋与他的导师有过一次深刻的讨论。“导师跟我说,你一定要专注于科研本身,你要去关心和思考科学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问题,挑战去解决这些难题,而不是只在意发表多少论文。真正的科学家关心的,是你能将这个领域的研究往前推动多少。”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刘骏秋的心上,也成为不断激励他前进的箴言。

回国前,刘骏秋只想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家,但回国后,他越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就越加深自己的使命感。“一直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们中国科大的老前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小时候写作文,我们常写‘要做勇敢的人’,什么是勇敢?勇敢就是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直面失败的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刘骏秋说,在他看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就在于充满对科学的热爱、充满坚韧不拔的耐心,充满直面挑战的勇气,当然,也充满报效国家的赤诚之情。

“深圳是我的不二选择”

“来了深圳之后,我认定深圳就是我的主场,是我的不二选择!”刘骏秋说,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国外知名高校的教职毅然回国扎根深圳,首先是爱上了深圳满满的活力。“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了生命力。在这里开创事业,我觉得有无限可能。另外,深圳非常包容和开放,这样才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这些都让我感觉深圳的未来无可限量。”刘骏秋说,他不喜欢用“奇迹”来形容深圳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功,因为“奇迹”有偶然的因素,但“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是深圳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事在人为,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塑造了它,成就了它。”

刘骏秋说,他非常享受为深圳科技添砖加瓦的感觉。“深圳的基础科研在某些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这些领域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和实现价值。我不喜欢去一座已经成型的高楼大厦上做些锦上添花的事情,我更愿意一块砖一块砖地将深圳的科研建筑成心中希望的样子。”刘骏秋说,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深圳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布局,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年轻人全身心贡献和投入。但“正因为存在挑战和困难,做这些事情才有意义。我在深圳做科研,就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所以不会有懈怠。”

刘骏秋说,深圳有着非常活跃的产业环境,这更为他提供了无边的“画布”,可以尽情挥洒创意。“我希望团队将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思考,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覆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过程,更好地让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在深圳想做的事,也是最适合在深圳做的事。”

审读:谭录岗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