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海报观潮丨畸形“加班文化”该下岗了 天天精选
2023-04-07 20:39:11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观察员 张静宁

任何一次大型的网络讨论,都需要一个燃点,而这次对于“加班文化”的讨论,由一段微信聊天记录点燃。

4月4日,“员工清明节强制加班怒怼领导”的聊天记录在网上热传,聊天截图中显示,在中国电科“CETC——软件开发课”的微信聊天群中,一名领导强制安排清明节两个人加班,其中一名员工陈志龙明确拒绝加班要求,并怒怼该领导,陈某此举引发多部门共鸣,同事以集体辞职来表达支持。


(相关资料图)

从聊天记录来看,该部门最近加班100多个小时,经常加班至晚上11点甚至凌晨,且领导自己“躺平”或“压榨”员工加班。这击中了舆论场对于“加班文化”的敏感情绪,迅速引发了关于“加班文化”的大规模讨论。

但事件在三天后发生了反转,7日,新华社官方微博报道该事件称“记者从中国电科成都多家单位获悉,网上有关‘中国电科陈志龙’的信息,均为虚假信息。集团公司所有单位已经开展了多轮次排查,包括劳务派遣和协作人员,均无此人。网上出现的任免文件明显伪造。中国电科相关单位已报案。”

一肚子疑问的网友和“扑朔迷离”的陈志龙或许给这起加班事件蒙上了迷雾,但对于“加班文化”的讨论却非常真实且清晰。

舆论苦加班久矣

其实对于“加班文化”的讨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2019年,程序员们在网上称目前国内大多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引爆网络。从这时开始,“加班文化”开始经常出现在网络讨论中。

近几年,每每涉及“996”“007”“5+2”“白加黑”等相关事件时,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和争议。在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工时制度、加班费用及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等争议问题的法律适用标准进行了明确,并表示“996工作制”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但因为监管、投诉以及工作节奏等问题,“过度加班”仍然在困扰着不少年轻人。正是这种“苦加班久矣”的情绪,让此次“怒怼领导”的陈志龙一经曝光,便激起了舆论的讨论。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加班

网络上对于加班的长期不满情绪,折射出员工职场价值观的改变和自我合法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

早年间,职场曾有过“加班是光荣”的普遍认知,那时,加班意味着拼搏、敬业与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对职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加班是光荣”的价值取向已经在悄然改变。新一代年轻人认为,员工的拼搏奋斗不仅体现在工作时长上,他们对休息权越来越重视,他们对工作自由度、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了更多的诉求,从单纯地追求物质权益向追求精神权益转变,这种变化加剧了他们对“加班文化”的不满。

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加班,不如说他们是不想加无效率的班。比如近日杭州某公司实施“早鸟奖”和“晚鸟奖”奖励制度,早鸟奖就是一个月来得最早的人,奖励4000元。晚鸟奖是一个月走得最晚的人,奖励3000元。很多人为了竞争,早晨五点就到达公司。

这种通过奖励引诱的,没有实质工作内容的加班,就是无效率的加班。一方面,这种加班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因为大部分员工将工作的热情都放在了怎么获得“早鸟奖”“晚鸟奖”上,难以在真正的工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当员工对“早鸟奖”“晚鸟奖”陷入内卷时,挤压休息时长从而透支的健康也会降低真正的工作效率,并为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让加班“不变味”

对于企业来说,积极的加班也许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率和创新力,但消极的加班只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和无奈的妥协,难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推动力。面对在“加班文化”面前满满的负面情绪,真正需要找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员工权益的平衡点。

所以,企业管理层应当在一次又一次对“加班文化”的讨论中看到,想要更高效地管理员工,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维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过度的硬性无效加班为企业带来的回报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近几年很多企业都从“主动要求员工加班”转变为“主动限定员工工作时长”,并更加重视对加班报酬的发放和监管,这是现代企业重视员工权益保护的体现,给员工一个“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可让员工还给企业一个高效长远的劳动力量。

此外,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合理的工作分配和激励制度,员工真正认同企业文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其通过“加班”入手,不如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为落脚点,通过人性化与带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来强化员工的归属感,通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益,在尊重与认同中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进步。

标签:

相关新闻